《高分贝》对话张家辉:演戏是不可替代的热爱,当导演没野心 -

来源:人气:4更新:2025-08-24 12:40:40

在《高分贝》的访谈中,张家辉展现出令人意外的从容。这位从龙套王到"人肉沙包"的戏路经历,最终蜕变为"八料影帝"的传奇人物,始终以不服输的韧性与扎实的演技诠释着大器晚成的含义。其执导的惊悚电影《赎梦》作为第四部长片,他坦言创作初衷并非单纯追求惊吓效果,而是想通过悬疑叙事探讨人性救赎的深层命题。

在演艺圈内,张家辉以敬业典范著称,素有“拼命三郎”与“职业专注主义者”的称号。他坦言演戏是无法割舍的热爱,而导演工作则未能激发其野心。谈及分享建议时,他本能地表现出抗拒,直言对“好为人师”感到不适。观众对“渣渣辉”的喜爱,或许正源于他行事随性自然的态度,这种不带“爹味”的风格令人心生亲近。

张家辉一贯保持低调作风,始终将私人生活与职业发展划清界限。直到今年为电影宣传需要,才首次开通社交账号。他表示自己的日常并不丰富多彩,对娱乐圈的八卦话题并不热衷,也无意追求数据指标。尽管已步入60岁,他仍保持着对新角色的期待,希望观众能以纯粹的心态欣赏自己的作品。

在《高分贝》专访中,张家辉谈及《赎梦》创作初衷时表示:“并非想吓唬观众,而是想讲述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偏门的梦境题材时,他解释道:“正因偏门,我过去更倾向于接拍主流影片。投资方作为商业决策者,通常会选择市场更稳妥的项目。因此,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挑战自我,呈现非主流的剧本与角色。”

关于是否会在梦中体验电影中的奇幻场景,他表示:“我同样热爱做梦,但梦境远没有拍戏时那般惊悚或奇幻。当然,做梦本身便是充满想象力的,这让我对创作产生灵感。”谈及自编自导的创作过程,他透露:“在观看一些纪录片素材后,我决定打造一部关于梦境的作品。既然要涉及梦境,故事必须具备足够的戏剧性才能吸引演员参与。最终‘赎梦’这个片名,既体现了梦境主题,也暗含了在梦中寻找救赎的寓意。”

高分贝提前观看了影片,认为其结构设计颇具创新性。影片巧妙融合了惊悚与恐惧元素,并在叙事中融入了许多细致的构思。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出租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逐渐感到困倦,手部缓缓下垂的场景,这种细腻的刻画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张家辉表示,他不仅深入挖掘自身的情感体验,还借鉴了多种素材,包括书籍、监控影像、画作以及漫画等,从中汲取灵感。他并未直接参考其他电影,而是通过纪录片和新闻事件,提炼出具有冲击力和层次感的梦境表达。每位观众的梦境体验各有不同,因此他特别注重梦境戏份的多样性与节奏感。在拍摄过程中,他有意将梦境呈现得更具吸引力,以避免观众在期待中产生落差。虽然部分观众可能对梦境情节感到不安,但他的创作初衷并非制造恐惧,而是通过梦境的呈现方式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探讨《高分贝》的创作过程时,高分贝指出,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呈现、自我救赎的探讨,还是因果关系的刻画,这些主题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表达。每位观众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信息,产生各自的共鸣点。关于导演与演员在执行中的平衡,高分贝询问具体操作方式,张家辉坦言这极具挑战性。他并不享受身份重叠带来的责任,却坦言难以找到他人承担角色塑造的压力,因剧本自始至终由他构思完成。他形容自己如同背负着某种使命,既要出演主角,又需在拍摄他人戏份时保持专注,减少自身负担。这种双重身份的负担让演员在创作中承受巨大压力,而导演则需独自承担影片的保护责任。

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项认可,其中包括英国某电影节颁发的最佳导演奖。这是否令您感到意外?张家辉表示,确实出乎意料。当时他正在前往拍摄现场的途中,接到电话时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后才逐渐感受到激动。他坦言,无论结果如何,感谢评审团的认可,有人认同已足够让他开心。谈及恐怖元素的呈现,张家辉认为观众是否选择观看取决于自身胆量。他建议,若畏惧此类题材可选择白天观看,若无惧则可于晚间观赏,更能体会营造的紧张氛围。

对于作品的完成度,张家辉表示已尽全力做到最好,但若有机会参与《赎梦2》等项目,他可能会展现出更大的创作胆识。他认为随着经验积累,未来可尝试更多突破。谈及对演戏与导演的理解,他表示演戏是无法替代的热爱,对执导工作并无野心,尤其抗拒好为人师的倾向,更倾向于保持谦逊姿态。

在谈及职业选择时,张家辉坦言虽然演戏对他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但导演并非如此。他表示自己从未有过成为导演的野心,即便暂时不担任导演也毫无遗憾,因为这并非他追求的核心。他强调,无论是对自身还是观众而言,演戏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对于自身而言,他渴望通过独特的题材和角色展现艺术的多样性,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与冲击力;而对观众来说,他希望影视作品能突破主流框架,呈现更丰富的层次。

当被问及何时发现对演戏的热爱时,张家辉回忆称在入行初期的两三年间,他便意识到自己可以全情投入其中。尽管当时对行业认知有限、生活一度困顿,甚至难以正常作息,但那段时期充满激情与斗志,让他确信这是能伴随一生的职业选择。

谈及从龙套演员到斩获“八料影帝”的历程,张家辉坦言其中的艰辛。他指出,许多同行都经历过相似的磨砺时期,初入行时并非都能获得理想的角色或机会。他强调,行业内的奋斗者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包括精神上的坚持与身体的承受。对于那些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人,往往需要经历更漫长的积累,甚至在面对多重压力时仍保持对艺术的执着。他说:“只要自己喜欢了,就愿意为之付出。”

高分贝提到,如今娱乐圈的环境与他出道时已存在显著差异,年轻人频繁寻求前辈的指导。面对仍怀揣演艺梦想的后辈,张表示自己无意扮演导师或前辈的角色与年轻人交流,坦言对这类身份感到抗拒。他坦言自己也不愿成为这些角色,更害怕自己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因此建议年轻一代不必纠结于辈分之分,只要有机会,他愿意与大家真诚交流。

谈及为何会被称为“渣渣辉”,张表示不确定。他强调自己始终保持随性态度,不刻意营造权威形象,反而对那些故作高深的前辈角色感到畏惧。他提到,真正能够交流的契机在于缘分的契合,而非刻意的等级差异。即便在港圈,年轻演员向他请教时,他也会乐意分享经验,但始终认为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非单方面的教导。

张还指出,人生道路需自行探索,部分前辈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当下时代。他强调,分享经验固然重要,但若刻意伪装成权威,则令他感到不安。他认为,无论是演艺生涯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机遇与观点,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某些道路若不亲身经历,便无法看清其本质。他坦言自己拥有一定经验,也愿意将其分享,但始终秉持随缘的态度。

关于流量与粉丝,张明确表示自己始终不追逐流量数据,更专注于作品本身。他坦言对八卦和私人生活保持距离,认为真正的吸引力在于专业能力,而非舆论关注。

高分贝提到,张家辉今年与去年均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尽管粉丝数量并不突出,但观众对他始终记忆犹新。张家辉回应说,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并非那些追逐流量、刻意捧场的群体,他们更关注作品本身。他坦言,自己从不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来判断观众的喜好,因为真正喜欢他的人不会频繁发声或制造声浪,而是默默欣赏他的艺术表达。高分贝表示认同他的清醒态度,张家辉则进一步强调,自己从不刻意追求数字的增长,若观众不认可他的作品,他恐怕无法继续从事演艺事业。当被问及是否与网络舆论保持距离时,张家辉表示自己从未主动管理任何平台,微博是公司协助开设的,抖音也是为电影宣传而设立的。他透露,随着未来的发展,可能不再需要这些社交工具,也无更多话题可分享。

在谈及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界限时,张家辉表示自己并无太多值得分享的经历,也不习惯在用餐或游览时频繁拍照。他认为将私密生活过度公开并非自己的风格,私人生活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更希望观众通过其作品、表演和电影了解其艺术特质。面对公众对八卦话题的热衷,他坦言自己并不热衷传播这类内容,甚至在朋友讨论时会婉拒倾听。对于是否属于内向型人格(I人),他自嘲可能算是,但更强调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舒适与自在。在当下追求流量的时代,他主张保持自我界限,认为过度曝光私生活可能干扰创作状态,主张以作品而非琐事展现真实的自己。谈及未来计划,他表示虽已满足于过往的演艺经历,但仍期待遇到具有挑战性与新鲜感的角色机会。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