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卖了154亿,影院、片方为什么还在哭穷? -

来源:人气:798更新:2025-07-05 16:37:16

历经153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今日正式下映,最终累计票房突破154.46亿,创造行业奇迹。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将票房数字的小数点后零头拆分,也足以令人惊叹。整部电影斩获308项里程碑成就,打破113项票房纪录,其中包括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影史票房第五名以及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冠军等多项桂冠。

尽管已持续奔跑半年,影片结束后仍有不少影迷难以割舍。众多观众特意跨越千山万水,赶赴哪吒的告别会现场。

然而,差评君在一片欢庆氛围中注意到,近期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因公开评论中国电影票房分账制度引发热议。他于上海电影节期间指出,当前中国电影行业的票房分账机制存在严重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在100元票房收入中,片方仅能获得38-39元分成,而扣除发行渠道等成本后,实际留给投资方和制作方的收益不足33元。

数据显示与王长田此前的表述一致,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统计,《哪吒2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达到154.46亿元。然而,实际流入片方账户的资金仅为55.02亿元,换算后片方实际获得的票房分成约为35.6%,即三成五左右。

关于电影票房分配的复杂性,或许有人会疑惑:实际到手的收入究竟去向何方?与软件上架不同,电影票房一旦到账,便会经历多层分配。首先需扣除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占5%)及特别营业税(占3.3%),剩余的139.77亿元为可分配票房。其中,影院与院线通常获得不超过57%的份额,而制作方与发行方的总分成则不低于43%。此外,还需支付1%-3%的中数代理费,制作方获得的43%中,发行方往往再次分走部分代理费用。综合各项扣除与分配后,最终制作方实际到手的分账比例往往不足40%。

在电影产业链中,制片方往往需自行承担影片制作及宣传推广的成本,却难以获得理想的票房回报。而院线则通过放映影片获取收益,形成鲜明对比。更令制片方不满的是,中国现行的票房分账比例普遍较低。相比之下,北美市场票房表现优异的影片可获取约60%的分成,欧洲则在55%-65%区间,韩国和印度亦维持在60%左右。这种利益分配差异导致院线与片方间的矛盾持续发酵,自21世纪初以来每隔数年便会引发行业争议。2012年的贺岁档前,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家影视公司曾联合发布通知,要求从《一九四二》《一代宗师》等9部贺岁片开始,与院线的分账比例由43%上调至45%,此举被业界称为"五大金刚对抗十三太保"。

院线方显然不愿妥协,随即组建防御联盟实施集体抵制放映。若当时未能达成共识,将直接导致当年春节档影片无法与观众见面。

在最后五方谈判中,华谊兄弟作为"叛离者"选择与院线达成妥协协议,这一举动配合官方的调停措施,最终使纠纷得以平息。相较于当年轰轰烈烈的舆论态势,如今王长田仅以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语应对,已显得波澜不惊。但网民群体的立场却发生了明显转变,过去人们只是旁观者,担忧春节观影时缺乏影片可看;而今多数网友不再支持光线传媒,舆论逐渐分化为两派。其中一方以讽刺口吻质疑光线传媒在《哪吒》票房破纪录后仍索取更高分成,认为其不应再勾起大众对财富分配的敏感神经。这种言论背后暗含着对资本方的不满情绪,认为其不应占据过多利益空间。

另一方面,行业内部普遍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推动此事几乎难以实现。其中,影院投资方和经营者尤为核心关注群体。一位影院投资人老蒋向我透露,他们面临的经营压力远超想象。尽管北美影院的票房分成比例看似较低,但其盈利模式却依托于区域性的独家放映权争夺。例如,若某部影片《金毛火锅传》仅在火锅主题影院独家放映两个月,且采用30%的票房分成模式,虽然表面比例不高,但实际收益却可能更为可观。

北美影院禁止携带外部食物入场,其自营商业化产品几乎零成本却能实现高利润。成本不足一元的爆米花售价可达8美元,而当地观众普遍接受高溢价消费,无论是观看体育赛事还是电影都愿意为体验支付额外费用。数据显示,加拿大Cineplex、美国AMC等院线的食品收入占比已达到30%-40%。若按国内当前的分成比例,即便每日绞尽脑汁谋划如何熬过下一个贺岁档期。老蒋坦言,其旗下影院当前每月仅能获得40万元收入,甚至部分月份仅20-30万元,与2015年单年1500万元的票房相比已近乎减半。映前广告收入从90万元骤降至数万元,而其团队已精简至仅保留2名值班经理、2名员工和2名保洁人员。

老蒋指出,部分影院存在违规操作——例如偷票房行为。由于票务系统受国家严格监管,一些影院通过私自出售纸质票,或在短视频平台以餐饮套餐形式捆绑售票,将票务收入计入其他经营项目,以此逃避票房分账。此类行为屡禁不止,据披露,某电影项目曾因偷逃票房被追缴近50亿元的收入。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提高制片方分账比例"的主张显得尤为敏感。当整个电影市场的蛋糕持续萎缩时,各方利益的博弈已超越单纯的分配比例讨论。根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仅为425.02亿元,较前一年同比下降22%,这种总量的持续下滑使得任何一方增加份额的行为都可能引发行业内的强烈争议。

如今形势严峻,这一问题似乎已陷入僵局?微博CEO王高飞曾表示,若持续恶化,行业或将难以维持现状,甚至可能不得不考虑影院业态的转型。

电影院业的衰退趋势已成定局,或将加速推进。然而行业参与者仍可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制片方可借助IP衍生品拓展收益,数据显示北美市场衍生品收入占比可达影片总收入的70%。以《狮子王》为例,其全球票房7.8亿美元,衍生品销售额却高达20亿美元。2024年财报显示,迪士尼与环球影业的非票房业务已占总收入的60%。对于影院而言,可尝试承接赛事直播等新兴业务,近年已出现新趋势。例如巴黎奥运会期间,大量观众选择影院观看赛事转播。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仅有中数发行等头部平台拥有赛事转播权,若能开放更多直播权限,影院在体育赛事领域的商业化机会将显著增加。

在电影票房分配机制中,虽然无法直接剥夺某一方的利益,但可通过调整分成比例实现更合理的利益分配。影片上映初期,可适当提高片方的收益比例,以加速其成本回收进程。一旦进入宣发阶段后,片方已基本完成成本投入,而影院则需持续承担排片维护等成本压力。因此,当观影人数随时间下降时,应由承担更多成本的一方获得更多收益。在北美市场,若影片成为票房爆款,首周片方通常能获得60%以上的票房收入,而随着放映周期延长,影院的收益比例会逐步上升。一般情况下,至第四周时片方分成将降至50%以下。即便不调整影院分成比例,也有其他方式缓解行业压力。2023年5月至10月期间,国家已针对暑期档与国庆档电影实施了专项资金征收减免政策。目前,业内普遍呼吁进一步降低5%的税费比例,以帮助行业渡过当前困难时期。

归根结底,政策减免虽能缓解短期压力,但终究无法根治内容产业的深层问题。影视行业的发展本质在于内容价值的提升。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电影市场充斥大量质量参差的影片,逐渐消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这种状况导致观众对影院观影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不愿承受低质量影片带来的观影煎熬。部分观点认为,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的兴起,正在改变观众对长篇叙事的接受习惯。然而,《哪吒》的成功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证明中国观众仍保有对优质内容的期待与忠诚。即便在流媒体冲击下,人们依然愿意为高质量作品走进影院,支持其多轮上映。唯有当市场蛋糕持续扩大,观众才不会因个别作品的争议而全盘否定整个行业。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 统计代码

统计代码